找到相关内容221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听佛论心

    ”,解决大众的苦难,对正在忍受苦难的大众都不施慈悲之手,何谈“超度”!因此,我认为佛教应正确处理好“出世”与“入世”的关系,至于如“少林寺”之类活动,不办也罢!难道佛教除了做秀就没有其他贫困之地待访...

    吴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45640388.html
  • 身心本不相代

    卻浮出母親恨不得代子疼痛卻無能為力的眼神,才伸出的手,又緩緩縮了回來,寧願默不作聲,忍受疼痛的啃蝕,也不願讓她憂心如焚地焦慮。這是第一次,耳邊沒有斷斷續續的觀音聖號,一人獨自面對病苦。色身雖然痛苦,當...

    見雨法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05043423.html
  • 初祖达摩尊者入道四行

    ,弃本从末,流浪诸有,多起怨憎,违害无限。今虽无犯,是我宿殃恶业果熟,非天非人所能见与,甘心忍受,都无冤诉。经云:逢苦不忧,识达故也。此心生时,与道相应,体冤进道,故言报冤行。   二随缘行者,众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0545004.html
  • 花与佛教与生活

    花与佛教与生活   佛教讲众生得度有六种方法,称为六度。从一朵花,也可以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:   布施:花开时流露清香,展现美丽的姿容,令人一见心生愉悦,带给人欢喜,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。   持戒:花守时守分,总在一定的时节、范围绽放,不像葛藤会攀附在其他的植物上。它虽美丽,但不会侵犯别人,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。   忍辱:花开之前须经种子深埋土里,历经一段时日的孕育,其间必须忍受黑暗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4552209.html
  • 达摩大师四行观

    无数劫中,弃本从末,流浪诸有,多起怨憎,违害无限,今虽无犯,是我宿殃恶业果熟,非天非人所能见与,甘心忍受,都无冤诉。经云:逢苦不忧,何心故?识达故。此心生时,与理相应,体冤进道,故说言报冤行。  二随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44654509.html
  • 印心宗心中心法初祖大愚阿阇黎略传

    日后,双腿浮肿,寸步难移,师为贯彻初衷,决不后退,咬紧牙关,用手爬行。一、二日后,两手也相继浮肿,每进一步,须付莫大艰巨的努力,个中苦难实非常人所堪忍受。故近代净宗行人绝少修此三昧,即修亦不能坚持到底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0859038.html
  • 优婆塞戒经研习之十一:谈修悲心的重要

    要求被施的家生知恩图报,家生就无利益可得,反而增加了他的身心负担的痛苦,菩萨的修布施,也就无悲可莒了。所以修布施度,一定要以“悲”为生因。  修忍辱度时,也要以“悲”为生因,所谓忍辱者,就是忍受一切的生苦舆法苦,这二种苦来临的时候,菩萨一定要能忍辱,菩萨之所以能忍辱,是以“悲”为生因,若菩萨无“悲”,什么苦都不能忍受。以“生忍”来说,对一切家生要不瞋不恼,纵使家生以种种的方法来逼害我,我要认为逼我的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1367369.html
  • 愿为人天师

    品德的修养,更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时,全体的戒子已泪眼模糊了。回想在戒期中,得戒和尚每次抱病正授或上堂说法,都必需忍受极大的病苦,老人家一步一步走上法座的慈悲神情,教我感到无比的惭愧!我等一介愚顽,尘情久...

    大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3467974.html
  • 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

    与痛苦上,那么这种人哪怕是受到一点痛苦都要大呼小叫,即使是微小的伤害也会变得无法忍受。而佛源老禅师一生饱尝了世间种种艰辛,经受了无数风雨的历炼后,他没有时间去抱怨,只要有机会,便十分珍惜,事必躬亲,...

    净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4674565.html
  • 说“爱”

    令人难以忍受;“情”无“心”,带给人们的只能是青而涩的苦果。更有趣的是,泛爱便是三心二意,烂情往往薄情,两者也同样是错过真爱的致命原因。  佛家常说,“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”。这对想要获得真爱的人来说,...

    净因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4674567.html